← Essays

书怎样读,领会更多?

2022-05-03 by 大昭Graham

1.

自己提问,自己回答。

心理学家 Jeffrey D. Karpicke 等学者调查大学生学习情况时发现,学生最常见的学习策略是:重复阅读(repeated reading),即一遍一遍读书本、读笔记。

问题在于,研究显示,这种学习技巧被动而浅层,效果甚微。因为当我们重复而被动地阅读时,我们容易陷入认知错觉(cognitive illusion):大脑对材料越来越熟悉,于是处理这些信息变得更轻松,而大脑就会误把「熟悉」当作「掌握」。但显然,能背诵欧姆定律,和能用欧姆定律来解题,是两码事。

如何解决?

Paul N. Edwards 在 How to Read a Book, v5.0 中提出的办法,可以参考:

其一,设置情境。阅读时大可设置情境,激荡思维,比如可以想象:

其二,自问自答。情境激发思考,思考引出问题,阅读之时尝试为以下问题找到答案:

其三,以我为主。不妨把啃书当作啃甘蔗,尽管从自己看上的那一节开动。带着情境和疑惑,去章节间跳跃,按自己的顺序来读。阅读当中,面对作者的论述,还可以再问问自己:作者是怎么知道……的?

这就是由自己全权决定,我想读哪里、先读哪里、为什么读哪里——换被动为主动。

3.

先放一放,再写笔记。

读完一章,先放一放,再写笔记。

适当增加存入记忆时的难度,提取记忆时会更快,这正是 Robert A. Bjork 所提出的必要难度理论。

举例,刚刚听完课看完书,知识点在脑子里还是热的,这时候写笔记做总结,会比较轻松,但不利于长期记忆和未来提取。

如果能等到稍微忘记了一些内容,再来写笔记,这时虽然写起来会没那么顺,但记住的内容会更多。

3.

多领会,少标注。

阅读时,通过圆圈、下划线等标记重点时,务必谨慎,因为大脑容易上当受骗:手上画线画圈的动作,会让大脑误以为「标记了的点」就是「记进了脑子里的点」,于是不再给这部分内容分配认知资源,反而学得不好、记得不牢。

如果确实需要标注,怎么办呢?

首先,要停下来思考一下:这一段主要观点是什么?确保标记之前,先领会主旨。

其次,标记越少越好。可以在页面空白区域写上自己的理解,也可以写到便签再贴到书页。

当然,标记也不是随意圈画,Paul N. Edwards 指出,我们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个人标记语言(Personal Text Markup Language,PTML)。

比如,五角星表示这里有重要人名、术语;感叹号表示重点内容,需要重读;疑问号表示这里产生了问题,需思考查证等等。

这样标记,省时省力,也更清楚。